《2012》电影观后感汇编15篇
《2012》电影观后感汇编15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2》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电影观后感1
刚刚看完电影《全城高考》,感触颇深。影片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小片段,宿舍里还有没有熄灯的学生,宿舍走道上的宿管阿姨拿着一把扇子经过走道一边扇着风一边道,快点睡吧,都
别学了啊,413的你们分扣了啊,干什么呢,还不睡。这让我想起了一年前,每天晚上熄灯后,老师们都会一遍一遍的查寝,为了不让同学们熬夜,而我们也一遍一遍的与老师们玩“躲猫猫”。在被窝里,在阳台上,或看书,或做题。当然第二天的早自习总是有那么几个因为老师查寝被逮到或是因为早上迟到而被老师叫出去训话的人。训话内容千篇一律“晚上是玩手机还是干嘛的”,“那么晚还不睡觉你想干嘛”,“白天有的是时间学习,你非得晚上多看那一会啊”,“你看看你今天早上又迟到”,“让你一个个早点睡,结果你一个个的那么晚还不睡,你亮灯干嘛”。那个时候是高三,晚自习要到九点四十五分,然后十点十五分熄灯,早自习时间是五点二十,而我们往往都是四点三十左右起床,五点到教室。因为没人想最后一个,也不会有人想最后一个。
影片剧情正式开始的时候,早自习,高三九班有个叫猴子的男生把书向课桌上一撂,愁眉苦脸道,还有三十天。班上的同学抬头看了看他后低下头接着学习。男生后面的一个胖胖的男生吐槽道,谁用你说呀。猴子又道,喂胖子你是不是巴不得还有三百天再考啊。胖子道,你就希望还有三天是吗。猴子道,我,我就恨不得还有三个小时考完,我就早死早超生。离高考还有三十天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心浮气躁呢。巴不得还有三百天,因为还有好多书没看完,还有好多题没有做完。又巴不得明天就是高考,早考早解放,早死早超生。
秦鹏在和范老师比赛篮球前说,我觉得求学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可在中国真正做到这样的高中生能有几个。老师说高考是决定你们命运的事情。虽然我也常在想命运不可以也不可能被高考所左右。
在剧中,三模的成绩出来了,范老师说作为你们的班主任,对于你们的退步,我要付上全责。我还仍记得高中,老程为我们六班所做过的,我还仍记得,老程被我们班同学气的说过,带完你们这一届我就在不当班主任了。现在想想,虽然老程管我们一直不严,可是对我们班上每个同学的用心度大概都是一样的。当然你不可能让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做到完全的一碗水端平,但是对老程来说,他已经做得很棒。他是值得我们班真心尊敬的班主任。
剧中,高考的那一天,学生家长老师警察们都很忙。现实中也是一样,我们高考的那一天,学校有专车接送,老师陪着,也有家长陪着,坐车去考场的路上,交警指挥交通,私家车纷纷让道,我们这群即将高考的考生享受了一次特别的权利。
剧中,高考结束,同学们回到教室纷纷把书、课本、试卷扔向空中,那种结束后、解放后的'喜悦。六月九日中午,我们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有先到达学校的同学们在撕试卷撕课本撕些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他们把纸张撕成碎片从教室里抛出去,高三整个校区都是白色,同学们每一个都是激动的,喜悦难以言表。我们终于从高考的炼狱中走了出来。
我还记得高中时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你们以后会怀念高中时努力的日子,虽然很累,但却很充实。”是的,现在的我常常怀念。
以上是稍有的共鸣点,作为一个客观的观众,电影也有不满的地方,以下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剧情中有一段范老师问了个唐代诗人孟郊的古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_____。班上的同学都答不出来,我不知道是导演想借用这句古诗已比喻科举和高考的金榜题名名落孙山的心情还是什么。 但是离高考还有三十天,该背的古诗词都背得差不多了,我始终是想不明白,这个考了那么多六百分接近七百分的班级怎么可能就没有人知道后面三个字是长安花呢。而且,高考语文的古诗词中的一道小题不会只考你三个字。
剧情中,秦鹏和范老师顶撞后,在校园的树下坐着从书包里掏出平板电脑玩起来。而剧情中不乏同学们在校园里拿着手机的现象。我可能太抠剧情了,但我知道,大多数的学校是不准许带手机平板的。也许剧中的红江中学不属于大多数。
剧情中,下课后,同学们要不三三两两的出了教室,要不就坐在那一起聊天,试想在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这个班级是有多优秀,学生复习的是有多好,可以一点紧张的气氛都没有,可以不用争分夺秒的看书,而是讨论着还在连载中的小说情节。我个人觉得这是这个电影中的一大败笔。
剧情后半部分刻意的强调了四位主角的心理过程,他们只是认为高考是枷锁,他们把高考看得太不重又看的太重,看得我都不知道这些心理过程居然可以完全不影响高考,完全可以拿高分。实在令人佩服。
剧情中,秦鹏在考场里时不时的看着手表上的时间,但是高考制度明文规定除2B铅笔、黑色字迹的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橡皮、标准化考试模板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如手机、饮用水、面巾纸等等。可是秦鹏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带电子表,而且那么明目张胆的看时间,监考老师都不去管一下。
剧情中,贺帆出来车祸,但他还是想要高考,最后在丁老师向局长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去了考场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一切赚足观众眼泪。但是我从未听说进行特殊考试可以请别人代笔写字,就算思想是一样,字迹不一样对于其他考生了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剧情到底把高考制度放在了哪里。值得深思。
《2012》电影观后感2
友情是也可以长久的,是作为人的我们所特有的幸福,是我们虽历经千险万难或平步青云都当铭记的。在这个功利化的金钱至上的浮躁俗世,真正的友情更显珍贵,而身在相对单纯、美好的呃校园,在我们一无所有的前提条件下,遇到真挚的友情几率是最大的了。
亲情是上帝把我们放在这冷清世间时赐给我们的温暖,是与生俱来、生死不灭的;但同时,亲情也有一份不那么被理解(可能由于世间形成的代沟吧)的如同泰山压顶般的责任,可能因此我们大多在亲人面前都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尽量想让他们幸福高兴,把自己最阳光、最成就、最幸福的一面展现给他们,而把尘世落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苦与难埋在心底,——只有足够幸运的人才有朋友或者恋人倾述吧。
爱情这个精灵很奇妙、美幻也很伟大,是我用语言所不能表达万一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爱情最终是融入骨血、灵魂底处的——可以说转化成了一种特殊的亲情,但同时她又具有一般亲情所不具有的那种心神深度的安慰与震动吧!但同时,在轻浮的情感沉淀之前,在心中的小鹿安稳之前,在经过岁月考验之前的.感情冲动——即所谓的“爱情”——在深入心神之前只是“万有引力”在人身上的一点反应罢了,根本就没有爱情的纯洁、神秘、高雅、美妙、永恒了!
岁月逝水,不舍朝夕,亿万年来,不歇分秒;世事易变,白云苍狗,尘世起落,转瞬即过;苍茫大地,人何渺小,繁杂世事,心堪重负!
珍惜现在,追逐理想;脚踏实地,从零开始;坚持不懈,积极进取;挑战险难,看我风采;笑傲风云,我自逍遥!
现在还年轻,拥有世间最宝贵、最神奇的力量,一定要放开手脚,自己认为正确的、应该的,就要勇敢地去追逐,此番坊不枉正值青春!也才能不悔无怨,逍遥一生!
友情,是我们没有理由割舍的,不管行在青云,或是身在低谷,友情不变,——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抛弃这浮尘伟大的情感!
亲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直到我们离开凡尘,也还与他们牵连着,应该做的就是多孝敬他们,现在努力增强自己,将来给他们一个好的生活。
爱情,这个神秘的精灵,这个前世今生、后世再生都环绕心间的灵物一定要把握住,勇敢地面对——有友情和亲情给我们撑腰,我们怕什么呢!
在这个浮世,爱情是需要时间来沉淀、升华才可能永恒的!所以,当遇到心灵的碰撞时,定要积极追逐,牢牢把握,因为只有时间才知道结果如何;或许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正如人生真正有意义的是这个过程一般,结局都是一样的死亡,有什么意思呢?并且结果是人不可决定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结果还是要坦然一点才好。
匆匆流水,淘尽曾经风月;王侯将相,皆成尘埃落定;起伏历史,残存一纸半章;现实繁华,终将弃我而去;微微人生,顷刻朝起西落;洋洋青春,对镜青丝已斑;叹息之间,日沉月残夜穹;——捋袖撩发,看我青春追逐!静心敛神,谱写爱情乐章!奋勇向前,逍遥尘世旅游!
刚才又看了遍《初恋这件小事》。那么简简单单的电影。这部电影,其实叫《暗恋这件小事》更贴切一点吧。一个丑小鸭一样的初一女孩子喜欢上了高一的学长,学长阳光帅气,是全校的焦点。为了学长努力了三年,女主终于成为白天鹅一样的女孩子,可以和学长比肩。鼓起勇气表白之后却得知学长已经在上个星期就与别人交往了。其实学长也喜欢这女孩子,只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没有办法答应。女孩去了美国留学,九年后学成归来,优秀的两人再次重逢,学长微微一笑,“其实我一直在等那个人从美国回来”。有情人终成眷属,导演编剧拍的太好,短短几十分钟,却映出了每一个人的青春梦想。再次被狠狠的感动了。太细腻的细节描述直击人心,仿佛被一击而中了一样,藏着中学回忆的的记忆盒子随着电影被一点点地敲击开来。关于曾经的初恋的回忆却一点点的蹦出来。从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几乎把我当年所有的傻事都慢慢的回忆了一遍。
初恋这件事,谁也逃不过。我以为我已经全忘记了。那些所有的,关于两个人的记忆。我还以为我已经全部忘记了。和好朋友一起在你经常出没的地方转悠,只是为了见你一下。对着夜空的星星写下她的名字。远远的注视着她的样子。
为了她努力想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年漫天的飞雪没有停的时候,我望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忽然想念她想得一塌糊涂。于是用老爹的手机打电话给她,只听得一声“喂”便赶快挂了,不知道是她哥还是她爸接的。悄悄地跟在她后面慢慢地走。她们班体育课的时候,就假装上厕所从班里翘出去看她一眼。每个月的月考,然后会互相询问成绩再互相调侃一下,太多了。
所有的日记知道我喜欢你,这就够了,这就是全部了。所有的所有的一切。我还以为我已经全部忘记了。原来没有。真的没有。它们深深扎根在我的心底。因为那是日复一日付出的认真心情。即使没有结果,也是无法否认的美好回忆。
都说没有初恋的青春不完整,我感谢你丰富了我的那年。
这些记忆挡都挡不住,排着队向我招手,一样样的蹦到我眼前,逼着我直视这些回忆。
看完《初恋这件小事》,我就忍不住发状态说,编剧太过狠心,把每个人都做过的小事安上一个每个人都期待的结局,逼着我们重温当年。
《2012》电影观后感3
学校组织孩子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孔子》,规定家长需陪同观看,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因我当天晚上有个工作没干完,只好让孩子他妈陪着去看了。看完电影,老师布置了作业:写观后感。于是,我们家长之间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动手,没陪看的动手写文章。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光荣任务,接连几天,我从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这部电影,最后得出的观后感,坦率地说,回收电池,这不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电影中人物对白是大量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目中的文言古语,其文白夹杂,掉书袋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不要说对孩子仿佛如听天书,就是对一般不爱读文言文的家长来说,已是非常头疼了。话都听不懂,这电影叫学生怎么看呢?从这个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摄者从来就没有打算面向孩子,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热爱国学人群的一部电影。因此,给小学生观看,属于"知难而进"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虑。
其二,电影导演拍摄这部大片时的心态,看得出来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乱的,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电影没有一个好的视角和叙事方式,难以打动观众,这观众当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制作,大制作可以是苦心孤诣的艺术片,也可以是看点多多的商业片,而《孔子》似乎是一个两难之选,而最终还是靠向了商业大片。这样一来,请人气高、成本高的演员如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著名女星周迅等,来作票房号召,也就顺理成章了,观后感《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也正是基于商业片的思路,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两军对垒、战争杀伐的热闹场面,希冀以此营造大片的视听震撼,然而这份量极重的段落,与刻画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实联系不大,倒有画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来塑造,即使有合理的历史逻辑,在孔子而言,不说离题万里,也可划归言不及义。"武"本来至多是一个历史背景,刻画内心的逻辑真实,才是影片应该着力的方向。如果导演心态够端正、用力够果决的话,那么,类似周迅饰演的南子这一妖姬角色,则完全没有必要风骚地存在。战争与美人,正是许多庸俗商业片的基本要素,企图以此"附丽"于《孔子》来赚吆喝,正是导演内心脆弱的表现,最终导致影片的多重诉求交织之下,拍摄远离了初衷――原本是为了塑造一个可亲可敬、真实动人的孔子而来的嘛。
其三,?收购电池,对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节设计。基于拍商业片的诉求,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热闹好看是重点,合不合理则是其次的。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一些了。影片故事情节的设置,不少地方让人觉得很是别扭,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之死,熟知的记载是饿死,但影片给了他以掉进冰窟而去抢救那些木简书籍而死。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设计,其设计动机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时代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观。总之,围绕孔子展开的许多情节设计,给观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谱。这可以看出,导演的综合素质平平、驾驭功力不足。以我个人的观影经验,在中国电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说作蓝本改编而成的。凡是电影本子由编剧直接"瞎编"出来的,多数不忍卒"观",收购电池。所以,既然成人都觉得不可信,那还给孩子看个什么劲呢?
看到韩寒评价《孔子》用了极端的话语,我虽然不全部同意,也还是有共鸣。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语虽"毒舌",却能切中这个四不像的要害处。
不过,从教育的角度,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多感染传统文化,这个大方向是值得赞赏的。可惜的是,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错的少、操作起来则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倒是真的值得观后作更多思考。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不是被电影公司的商业手法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2012》电影观后感4
中国电影艺术片的时代已经过了,我们再也难看到《红高粱》《黄土地》《小武》那样的导演处女作,沉重的东西已经被商品经济所消解,同样美的镜头背后,导演想表达的东西越来越浅显,因为浅显,所以易懂。几乎所有的新晋导演,拍出来的东西,哪怕包装一个多么沉重的外壳,骨子里头,仍然只是一张画皮。 说说个人后会无期观后感吧。
最好的电影像是一把刀子,噗地一声扎进你胸口,你都来不及疼,泪水就像合着血一样淌出来,无法自控,嗯,我说的是《百万美元宝贝》。合格的电影则像一个纹身作品,排针在皮肤上滋滋滋地一路打下,也有血水会渗出来,但终究难有直入人心的力度。像是近几年的《致青春》《那些年》《同桌的你》。
我是不喜欢韩寒拍电影这个主意的,就像我以前不喜欢周杰伦拍电影一样。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情,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何况韩寒干好了两件,写书和赛车,何必再分心干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呢?但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即便不喜欢他们半路客串导演,但如果他们表现得足够有诚意,我还是能够表现出一个粉丝的基本素质。就像我能感觉到周杰伦拍电影很用力,我也能感觉到韩寒这次并不是玩票。
拍电影只有两种动机,一种是冲着钱的;一种是满足情怀。要说谁不想赚钱,那是扯淡。但钱是不是唯一目的,到电影院一看,还是能看得一清二楚。电影说的东西是不是人话,是不是导演想说的话,又或者是纯粹不经大脑,怎么糊弄怎么来,还是有区别的。
说实话,《后会无期》开始时那几分钟的独白,真让我傻了眼。但还好独白之后,故事走上正途,那种违和感也就慢慢消失了。电影用独白开端是中国电影最喜欢的方式,特别的傻,特别的二,也特别的简单。我宁愿理解为韩导刚坐上导演椅,不知道怎么迈出第一步,所以就循规蹈矩的选了一个最简单的方式起了这个头。
5分钟的时间,我就能感觉出,这是一部接地气的片子,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一直都在关注土地?像是农村大姑娘扎麻花辫子一样,韩寒用一种灰色而其貌不扬的色调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础,那是黑油油浓密的长发;然后以用合理而又不容置疑的荒诞编织情节,那是花色怪异的头绳;最后又用低调而又不违和的幽默点缀其间,那是扎好辫子后插上的山花。
当然,辫子只是辫子,再漂亮也不会扎人,到最后韩导都没有给观众设置一个泪点,100多分钟过了,故事娓娓道来,情感缓慢铺垫,按人情世故说,导演应该给观众一个发泄口,把堵了半天的东西吐出来。但这部电影没有,它就是淡淡地开始,然后淡淡地结束。
这里头有几个故事,远远谈不上是刻骨铭心,无非是背井又离乡、他乡遇故人、恨不能重逢、人生观崩塌、好心造恶报。短短的`一部电影,韩寒竟然把生活旅途中几乎所有的遭遇都放进了,而且无缝对接,不事雕琢,单凭这点就不太容易。更难得是他对节奏始终如一的把控,就是一个字儿,“稳”,看起来永远不慌不忙,上一部让我有这种感受的电影是《魔戒》三部曲。当然,《后会无期》跟《魔戒》比,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但有这样不紧不慢的劲头儿,还真让人舒坦。
在不剧透的情况下,谈完基调和节奏,就只能说演员了。可以说,《后会无期》是我最近几年看过的最精彩的一次中国演员的集体表演。当然,如果你要说《归来》里陈道明和巩俐飙戏,那是决战紫禁之巅,比不了。但这部戏里冯绍峰、陈柏霖、钟汉良、王珞丹、袁泉、陈乔恩,哪怕是客串的贾樟柯,都迸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在电影整体基调的背景下,恰如其分,而又光芒四射。特别是王珞丹和袁泉,两个角色的讨巧程度让我相当少见,上一部我同时喜欢两个以上女角色的电影还是《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里的小昭、赵敏和周芷若。
稀里哗啦说了这么多好话,搞得我像是收了钱。我来说点没收钱的吧。
所以最终该怎么给《后会无期》定一个位呢?跟早期的张艺谋和陈凯歌比,简直是不堪一击,远不及娄烨、贾樟柯的力度,但跟王小帅、张元比,我觉得仅仅是功底差一点,气质上却不弱。在这个快节奏、滥情的电影市场上,《后会无期》是一个异类,所以韩寒才有底气说:这不是一部迎合市场的片子,它具备所有反市场化的元素。但我觉得,终究这只是一句大话,这部电影跟今年在柏林一炮走红的《白日焰火》一样,顶着文艺片的帽子,其实却也想要兼顾票房。
最后我想说一句,以韩寒的阅历和生活感悟,这部片子其实已经把想说的话说的差不多了。下一部电影,会很难。他的积累还远远不够,但又想在电影里寄托情怀、自说自话,像侯孝贤、杨德昌那样的华人导演,韩寒估计一辈子只能跟在屁股后面跑。嗯,如果要量化一下的话,韩寒和侯孝贤之间的距离,有一百多个郭敬明。
《2012》电影观后感5
像一颗种子,100年前,播种在中华大地广袤的土地上,今天茂盛繁衍,长成了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像一团星火,100年前,传播在中华民族伟大人民的心坎里,今天代代相传,形成了浩瀚无垠的燎原之势。
今天,城市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荣昌盛;今天,经济发展迅速,GDP一路攀升,出口贸易不断增长;今天,我们刚刚胜利举办了奥运又迎来了举世瞩目的世博盛会……您还记得100年前,那嘉兴南湖上的一叶扁舟吗?您还记得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吗?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砸碎铁牢的斧头和收获秋耕的镰刀勃然相会,悠悠长夜下终于熬出了一盏灿烂的灯塔,照亮着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驱赶着黑暗,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熟悉的歌声,把我们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风雨飘摇的岁月。在那个时代,做一名共产党员不是为了索取,而是随时准备牺牲。血雨腥风之中倒下了无数的真正英雄,击碎了许多无价的生命辉煌,他们以五千年长夜中亘古未有的荣光使历代风流人物黯然失色。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多少革命先烈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流金的“一百年”,燃情的“一百年”,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展现着信念与理想。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一百年”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银镰砸碎旧世界的机器,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都会为每时每刻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和平年代里的雷锋留给我们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般的火热。雷锋的精神鼓舞着几辈人,教育了几代人。雷锋的名字与点点滴滴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连在一起,雷锋成了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词,雷锋成了为人民服务最闪光的符号。他圆圆的笑脸同五星红旗下的晴朗连在一起,他100岁的年龄同中国共产党永恒的青春连在一起。
光辉的“一百年”,绚丽的“一百年”,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为铺就强国之路,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在困难面前,有铁人王进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有抗洪勇士李向群;有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有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
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大庆油田灯火辉煌,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蘑菇云直冲云霄,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一国两制”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申奥、申博成功、加入世贸……中华大地喜事连连。“一百年”宣言汇集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托起了东方地平线上一轮不落的红日。
我们的党带领我们一路走来,从弱小到强大,从贫穷到富强,今天我们站起来了,但是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翻看党的生命纪念册吧,妈妈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认真的记录着他的点点滴滴。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像缀在苍穹中的闪耀的星星,每一颗都那么耀眼,它是我们党无穷智慧和理论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党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脚印。正是在这些重要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有了今天的发展和壮大。
让我们在党的光辉的照耀下不断成长起来吧,或许前行的路上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但是只要心中有党,党的光辉就能照耀我们前行的方向!
《2012》电影观后感6
昨天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看了《罗马假日》这部电影,虽然这是一部很旧的电影,但是里面所蕴含的道理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
剧情说到英国的公主在罗马访问的时候,不小心出走了,在街上遇到了美国记者,两人情投意合,相约一起游玩罗马,两人也因此渐生爱意。但是,公主有的是职责在身,她的职责是关乎到国家,她,毅然放弃了这段爱情。
里面她对她的臣子有一句话:“如果不是我知道对国与家的职责,我就不会回来”
确实的,公主在做好着自己的本职,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现实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很多爱情与其他有冲突的时候,但是有些人,宁愿放弃爱情,也要做好其他工作,但是有些人却相反的态度。可能在某些人的眼里,爱情,代表着他们的幸福,代表着他们的未来,有了爱情的他们,觉得他们也在幸福地生存着,那么就会有了爱情为上的看法。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他们认为爱情只不过是生存之中的'一个调剂而已,在他们眼中,往往事业才是他们的全部,有了事业的他们,才会有他们所谓的幸福。
爱情是否真的值得人去放弃事业,爱情是否真的当着某些人心中的那些第一位?这个也是见仁见智的吧。
我个人认为,爱情与事业都重要。
可能你会说鱼与熊掌,总得有一个取舍。那么我就可以反驳一下,爱情与事业,在我眼中,并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而是一种鱼与水,风筝与风的关系,他们之间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着。爱情,延伸一下意义就是一个家庭,家庭与事业往往就是一个共存关系。
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才会有一个美好的事业。有一个美好的事业,同样才会诞生一个美满的家庭。怎样说呢?大家都听说过,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在支持着。其实这只是一种说法,真正的意义就是,每种事业的成功背后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支持着。
在很多人的思想里,男人代表着事业,而女人就代表着家庭!所以事业是有着一个家庭支持着的!明朝时候,朱元璋身边的马皇后,要不是马皇后,朱元璋已经错杀了很多忠臣了,已经可能会间接地毁掉明朝!
男人与女人在这世界上共存,那么事业与家庭当然也同样共存着——
反过来,当一个人在事业上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困难,往往在家才会给到他们永远和最温馨的安慰。家才是最好的避风港。
每人在事业路途上绝对不能次次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那么的困难。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来自家庭的安慰和支持!——
同样的,事业成功之后,他们就会有心情去搞好家庭,就会有心情和有时间去陪伴他们的孩子和另一半,甚至父母,这样他们共聚天伦之乐,就是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了。
很多人认为,当人事业成功了之后,就会出轨,其实也不然的,试想一下,真正事业成功的人,是不会丢掉那个曾经跟他(她)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另一半的,而出轨的那些人,只不过是一种还没成功的人,他们表面上是成功了,但是他们并不是长久的成功,他们是不稳定的,上面也说过了,事业的背后总有个家庭,那么真真正正成功的人是不会出轨的——!他们只是想跟那个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另一半的人永远生活在一起!因为他们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什么对他们来说是应该做而不应该做的。
所以成功的事业也会有美满的家庭
因此我可以说就是,事业与家庭是可以共存的。
回到《罗马假日》的主人公的公主那里,公主之所以为了国家的事情,牺牲她的爱情,只是因为她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出访,她彻彻底底地带着一个国家的荣誉。如果她在出访期间,她为了她个人利益而放弃国家事务,那么她会害了整整一个国家。到时也会害了她自己。而我所说的事业就是个人的事业,并不是国家的事业!而且,剧中的公主扮演的是一个事业的角色,并不是一个家庭的角色,可以说,公主她是身兼两个角色,但是很明显她所肩负的事业很明显比她个人的重要很多。一个国家,有国才有家!所以公主暂时放弃家,选择了国家!这个也是她明智的做法!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就要放弃个人利益,公主她做到了。
不过在我们个人的事业中,我们事业要搞好,感情也要处理好,在我的看法里面,事业与爱情可以一起拥有!公主的做法没错,因为她的身份不同于普通人,我的想法也没错,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在公主的世界上,事业与爱情,就是鱼与熊掌,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就是鱼与水,风筝与风!
《2012》电影观后感7
经同学介绍,看了《告白》,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刚看的时候只见一女老师在那里独白,很诧异为什么同学会觉得这部片子好看,后来再静下心继续看完时,呵呵,觉得挺不错的,有些小感触,尤其在教育方面。它的剧情不是像现在很多中国电影那么肤浅,情结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过程中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情,曾经听影评家说过,好的剧情,电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显《告白》就做到了这一点,情结的离奇曲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会很渴望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总共才一个多小时,当观众对未来故事的渴望多了,就会集中精神看下去,决不会觉得无聊,从而就留下了好评。
下面是我对剧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师: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况且悠子老师连美月和小直妈妈这些无辜的生命都不会在乎,更何况是杀她女儿的妈妈-----间接凶手呢?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师离开班级后,期间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独白,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最可恨的是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4小直妈妈:当悠子老师拜访她家,指出小直的是杀人凶手,她义无反顾的说,不是小直的错,看着备受内心折磨的小直,身为母亲的她也很痛苦,于是选择带着儿子去天国,帮他解除痛苦。为了儿子不惜牺牲自己自己的宝贵生
命,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种方式过于极端,最后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场,惨死在自己儿子的刀下......
对于拍摄技巧的一些愚见:
1一开场时,女老师的很大一短独白来的有点突兀,观众在刚看电影时,精神不死很集中,还要很费力的去听懂老师的独白,尤其是语言不通,还要费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后,会消除这种乏味感,尤其是故事发生的结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们的意料......
2剧中的灯光一直是阴暗、黑白的。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日剧所惯用的手法,整个画面就一直笼照在压抑、沉闷之中,以前看过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剧也都是用这种灯光。这种方法有好有坏,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氛围的,尤其是整部剧看下来都是阴森森、比较沉闷。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剧的轻松、清新的画面。当然对于这部剧来说,这种技法配合其剧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3剧中有很多慢动作的部分,但是显得有点多了,尤其在开场时,教室的混乱的慢动作让人看得时候会觉得很不舒服,有点假,
感触: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对小孩的关怀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剧中修哉就是很好的例子,母亲对小孩过分的强求,完全不顾及小孩的年龄所能承受的范围,当发现小孩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后,最终选择抛弃孩子,这对孩子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小孩需要关怀时,身边却空无一人,渴望得到关怀却又害怕被再一次拒绝绝,日复一日,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犯下一些大错,使自己珍贵生命显得毫无价值,随其而来的是无边的痛苦......
《2012》电影观后感8
“中国,请自己站起来!”——这是我看完电影《圆明园》之后最大的感受。伴随着影片苍凉而悲壮的配乐,我与讲述者郎世宁一起重温了大清王朝的历史,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圆明园的瑰丽与梦幻。然而,这部影片的拍摄目的绝不仅仅是向观众介绍圆明园这个世间奇迹的短暂一生,其真正的用意想必是要通过圆明园的命运来折射清王朝的命运,并引导人们去思考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在我看来,影片中谈到的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和认真思考的:
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落后。片中提到,康熙皇帝才识渊博,非常喜爱天文和数学物理等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可是,泱泱中华,在夜间用天文望远镜仰望星空的却只有年迈的老皇帝一个人。大多数的朝廷官员都认为“科学”是腐朽的、无用的、是故弄玄虚。官员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那么是不是说,多数平民的无知和保守就是导致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呢?我认为不是。刚才提到,康熙皇帝很喜爱科学,那么在当时那样一个高度集权的家族化国家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康熙真的想发展科学技术,或者说真的想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推荐给更多的人,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可见,在当时,就连这个国家最有智慧、思想最为开明、也是最喜爱科学的人也仅仅是将科学作为一种消遣而已。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导致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是思想观念的落后。
如果说上面的推论还不够准确的话,不妨再将历史往后推几十年到乾隆时期。乾隆,这个从小天资聪颖,深受康熙宠爱的一国之君,非但不像他的爷爷一样沉迷于科学,反而是排斥科学,认为科学是“玩物丧志”,这从他将“西洋水法”喷泉的机械抽水装置换作人工提水一例可见。于是,我不禁悲叹,时代的进步并未带来思想的进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以乾隆为代表的帝国中坚力量对待新事物的态度较之康熙年间完全相反,思想观念更为落后。
若进一步深究,这种观念的落后并不是无来由的,闭关锁国是一个直接原因。而又是什么导致了闭关锁国呢?——是自负!乾隆的自负、上下朝臣的自负、平民百姓的自负、一个国家的自负!
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在此之前就已经为世界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尤其是盛唐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令长期占据中原的汉人以为自己就是这个国家永久的王,骄傲感的滋生蔓延为后来清军入主中原留下了隐患。果然,后来满人的铁骑踏平了中原大地,华夏民族的统治权再一次易主。想象一下,当满人顺利地攻克汉人执掌中原时,内心会是怎样一种心情?他们打败的可是号称“世界之王”的汉族军队啊!在这样的背景下,便不难理解清王朝的自负到底起源于何时,也就不难体会其自负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了吧?
所谓的“天朝上国”,当自己拥有着世界上最多财富的时候,却不知道怎样很好地利用它,而是将其用于享乐,用于修筑那奢华的、人间仙境般的圆明园;当自己还如一头老牛,到处夸耀自己耕地的本领时,西方国家却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正如一辆疾驰的列车在飞速行驶。古老的农业帝国呵,永远不会主动地去看看世界吗?当英国的使者造访时,你再一次以固有的傲慢与自负对其进行羞辱;当西方世界的洋枪洋炮送到你眼前时,你却将其当作玩物收藏……终于有一天,当坚船利炮敲开了你紧缩的城门,你已手无缚鸡之力,退无可退。
正如马格尔尼勋爵所言,“中国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表面浮华的背后却隐藏着倾覆的危机。
然而这个危机,不仅乾隆没发现,全中国人也都没发现。也许雍正发现了,他勤勤恳恳,力除弊政,将帝国推向了顶峰,也推延了其破败的命运。然而,中国历史上像雍正这样勤政的皇帝又有几人?13年日以继夜地付出让他积劳成疾,一代帝王最终为国家的命运殚精竭虑而死,这不得不说是一曲历史的悲歌。自雍正以后,哪怕有所谓的乾隆盛世,清朝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衰败,难逃覆灭的命运。
以上便是我简要总结的中国在近代前越来越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和国宝的'流失固然让我们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义愤填膺,但仇恨并不能解决问题,当170年后的今天再次回顾晚清那段风雨飘摇的历程,我更深刻地领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内涵和本意。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当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当中华民族再一次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想对自己说:要冷静,不要再重蹈祖先的覆辙——让骄傲自满的情绪滋生蔓延,做一名低调而自尊自爱的学习者,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中国人,努力去学习西方,努力去奋斗,只为有朝一日能改变祖国落后的现状,只为有一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身居何职,都能面带笑容的说:“我过得很幸福、很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国家兴旺的王道!什么天朝上国、世界强国,当一个国家的福利没有转变为社会的福利之前,当少数人的财富没有变成多数人的利益之前,一切都是虚的、一切都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看到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那必然会再次跌倒,甚至一蹶不振。中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上,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手上,所有人都必须不懈努力,这样才能早日夺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光荣与梦想!
《2012》电影观后感9
失孤:失了,才孤独。孤独有两方,一方是被拐卖的孩子,一方则是丢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离”,这是一个惨事,原以为进了电影院自己会哭的稀里哗啦,但我没有。 说下个人对电影失孤观后感。
这是一部克制的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贩卖悲苦,导演的想法显然是很清楚也很坚持的,她要拍一部温暖的电影,她提出了“打拐”这个社会公众事件,她请来了大明星刘德华以期待获得更多人士的关注,刘德华没看完剧本便应承了下来,一个字“演”。刘德华说:“这个事件他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拍,现在终于有人要拍了,如果我来演,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事,票房也不会太亏,有没有机会拿影帝不重要,只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这样的事,我们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这里一定要为导演、为刘德华,以及为《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买票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人点赞。
初为导演的彭三源在电影的节奏把控以及叙事的技巧上难免会有一些生疏,但这很显然是一部如《桃姐》般平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艺小品,是比较生活化的自然呈现;并非陈可辛那部同期拍摄抢先上映计算精确商业味十足的《亲爱的》(也是一部国产佳片)。如果你是爱看韩国影片《素媛》《熔炉》以及《亲爱的》这类颇具催泪效果影片的人,也许你会失望吧。为什么彭导要把一个十足催泪的题材拍的这么暖心,有些地方甚至还很欢快呢?为什么导演在感情上要这么克制?我想正如刘德华所饰演的雷泽宽,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一定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该哭的该闹的该悔恨的该激动的想必都化作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和那温存善良的眼神。有时被戳到伤心处也还是会本能的情绪波动,但更多的时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导演的克制内敛,她只是想鼓励这些经历了无数次失望的人,给他们一些温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乐,我只能用一个字概括:特别好。在欢乐中透着一丝丝无奈与凄切,但基调是积极的向暖的。这与如画如诗绿意盎然的摄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也许故事有些游离有些松散,但分寸还是把握的很不错的,尤其是对一位新的女性导演。
影片的剧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条线:
第一条是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那条线,我想这条线的作用大概是这样的:1.提出人口拐卖这个社会事件,作为一个背景,也可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们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2.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拐卖,这就好比市场经济吧,是一个供需的问题,所以有哄抬价格也有贱卖。3.社会其实很残酷的,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
第二条是倪景阳饰演的丢失孩子的母亲,我觉得这个安排可以这么猜想:1.作为主线雷泽宽坚持寻子的一个对比,有的人丢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阶段,可能会因为坚持不了,因为过分自责,一时想不开就自寻短见了,这也突显了雷泽宽寻子十五年是一种何等的坚持。2.孩子丢失对家庭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3.丢失孩子不是雷泽宽这么一个个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许就在你身边。
第三条也就是主线,雷泽宽寻子。其实这条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雷泽宽寻子以及雷泽宽帮助别人寻子,二是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寻母,并在寻亲的过程中与雷泽宽产生了一种如父如子的关系,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互补。
两条副线与主线穿插,副线时间也不长,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许是我看电影多,虽然剪辑有些许生硬,但这两条副线的作用及内在的逻辑还是比较实在的,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影响我观影,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丰满,这戏本不是剧情冲突强烈推进火速的商业片套路。
刘德华和井柏然都奉献出了不丢人的.演技。尤其是刘德华,把一个寻子十五年的农民父亲的那种谨小慎微,那种喜悦难过的得失,那种茫然的失落都演绎的入丝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拦车时踉跄的脚步;你看他把手轻轻搭在背后拘搂的脊背;你看他在鱼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与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怀疑了自己的判断;发寻子传单被拒绝后尴尬的微笑,以及用手小心翼翼拭被人丢在地上的传单上的灰尘,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当曾帅把摩托车钥匙送给他时,他露出了一个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紧接下来我们可以看见他眼底那不舍分别的凄凉与怅然;他与曾帅如父如子的互动是全片最温暖最快乐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丢,也和曾帅这般大小了,也该是在读书的。。。。。想不到一个香港的天王刘德华居然可以把内地农民角色表演的这么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泽宽,对,刘德华不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完成度相当之高的角色。
生活是一条无尽的路,你找他,缘聚,你不找他,缘散,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只要你坚持了,你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2012》电影观后感10
早就听说由上饶市委宣传部、德兴市委宣传部、北京中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摄的电影在德兴杀青了,没想到我竟然有机会先睹为快。陈美丽的故事在上饶家喻户晓,诚信为美德的农村妇女感动了千千万的中国人。本土作家建平、洪柳以她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并邀请到集作家、制片人和导演身份于一身的毕云琪导演和影视获奖专业户、著名主旋律导演张今标携手执导,由知名演员、担纲男女主角。
电影《美丽的故事》讲的是德兴市李宅乡宗儒村农村妇女陈美丽的丈夫在一次扑打山火中不幸身亡,丈夫生前借过许多乡亲的钱,陈美丽听说后,马上贴出还债通告,承诺不管有无借据,一定替亡夫还债。从那以后,陈美丽怀着一颗诚信而又坚强的心,一边挑起家庭的重担,悉心照顾公婆和儿女,一边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外出打工挣钱还债。她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广受媒体关注。
电影《美丽的故事》题名一箭三雕,既点出了女主人公的名字又表现了农村少妇淳朴美丽的外表,同时更深地挖掘出了人物内心的美。电影的主题思想鲜明,讴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说“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提出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道德纲领,而如今“德”已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理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虽然当今正处于一个传统道德断链的时期,社会各个环节都严重缺乏诚信,什么、学历造假、食品造假、名人古墓造假等现象到处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和心灵,就像电影中来冒领钱的一伙人一样,他们都是假恶丑的代言人。但有假恶丑的地方,就一定有真善美。女主人公美丽的诚信美德正是对它最好的阐释。
电影最值得称道的是,成功塑造了三个农村妇女形象:具有坚忍不拔性格,生活态度积极平和,展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农村少妇陈美丽;虽说不上,但大义凛然、任劳任怨的山林母亲;诚惶诚恐,撺掇丈夫贪小便宜,并且沾沾自喜的宝生嫂。
电影一开始,陈美丽只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内当家形象,主要塑造了美丽的丈夫山林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并因为守信用,老板愿意雇他运货,村里的人愿意把钱借给他,没想到一起意外的山火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家里留下年迈的老母亲、痴呆的小叔子以及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在农村,家庭主要男劳力的丧失使这个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滑向深渊,然而妻子美丽在拿到五万多元抚恤金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替亡夫还债。还债通告上墙,各方债主上门:有贪小便宜的宝生嫂,有村里游手好闲的小混混,还有开着车来骗钱的阔佬,门庭若市,好不热闹。电影戏剧地通过还债过程中的闹剧体现了农村妇女美丽的高尚人格,反衬这些人心灵的丑恶。同时用两个情节加强塑造了女主人公形象的生动饱满:哥哥的劝说,傻小叔子的藏钱,全不能动摇美丽还钱的倔强信念。电影两次用到妻子美丽到坟前告慰丈夫在天之灵的镜头,也说明山林夫妻是一对琴瑟和谐、心心相映的好伴侣,丈夫的亡故不但没有击垮妻子生活的信心,反而使妻子继承了丈夫的美德,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有道德、有尊严、诚信的美丽之路,使观众在擦干眼泪悲痛惋惜之际更加振奋精神。
山林的母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普通农村老太太,电影中着墨并不多。但细心的观众还是可以读出,她是一位命运多舛的老太太,仅有的两个儿子一个死,一个傻,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小孙女,在媳妇外出打工后都要由她来照看。片中媳妇美丽拿到抚恤金后说要先还债,她马上支持,一点异议都没有。从中可以看出山林的诚信美德也是来自于伟大平凡母亲的教育,同时也可得出,一村一家都这样讲“惟德乃兴”并不是没有渊源的,而是村人代代相传“以德为本、以德服人”的处世道理深入人心。
宝生嫂是片中普通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她心里的小算盘,整天都在算计着钱的事情。杂货店经营的小生意,不失时机的向山林讨债,山林死后时刻惦记着债,不停撺掇丈夫催债,向美丽理直气壮要债,以及讨债多得了三百元后的自鸣得意,真实刻画了一个俗人的全部嘴脸。但她又是不同于小混混和阔佬的坏人,她只是一个俗人。俗人的道德境界只是很低,但并不是没有,她最终在美丽精神的感召下良心发现,及时退还了多要的三百元钱,可见“德”的感化作用对于俗人还是有用的。
逝者已去,生者犹在。美丽娇俏柔美的外表下,映射出新时代农村女性的光辉,“惟德乃兴”的做人理念在中华大地回荡悠长。
《2012》电影观后感11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利用暑期,拜读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让我获益匪浅!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爱心智慧的结晶,读后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来为班级管理刻画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捧读这本一毕业学生送我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是非常有深意,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做最好的班主任”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做最好的班主任”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李镇西只有一个,没有人能成为李镇西,但只要我们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个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工作已经6年了,每一次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每一次面对不同的学生,我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也时常在想:我怎么做班主任?我怎么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我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而看完这本书,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工作中爱的重要性。
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走进心灵的艺术》,短短的几节却使我心发颤,使我深受启发,我们对学生要做到尊重、理解,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心灵的隔膜会造成语言的隔膜;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仅靠“真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讲究语言技巧;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在共同探索前进的求知道路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耐心倾听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平时应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化批评为表扬,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使他们在犯错误时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看了书以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写周记、找学生谈话等。我相信用我的善良、真诚、热情、平等、民主、幽默等人格魅力一定能影响学生的心灵。只要温暖学生的心灵,我们就能对其进行“抑其恶,扬其善”的正常引导。
李老师对班主任的那份执著,对爱的那份坚持让人感动。试想一下:全国的校长当中(包括副校长)有几个是做了行政工作后,还主动要求当班主任,又是甚至是三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恐怕只有这“东魏西李”!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不当班主任心里不踏实啊,不回到学校工作自己不舒服啊!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李老师教的是中学,我们教的是小学,但他的方法我们也很适用。读他的书,使我寻找到了做班主任的幸福感,明白了要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更加明白了要努力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喜欢的好班主任”。
最后,摘录几段李镇西教育名言,与大家共勉。
李镇西提出了“四心”:
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
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
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特级名师李镇西的十大教育感悟:
1.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产品;工厂产出标准化的产品,是其生产的成功;而学校若培养出模式化的“人才”,却是教育的失败。
2.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3.好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
4.教育:请把童年还给童年。
5.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6.教育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7.要学会感动,因为生活在感动中是一种幸福。
8.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9.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由地流淌。
10.字编入学生的心灵词典,将事业载入祖国的教育史册。
《2012》电影观后感12
在说《鲛珠传》之前,我先夸个人,他叫周一围。
周一围是个好演员,而且是那种即使戏份不多也能够惊艳到你的类型,最近一段时间他又火了,先是高口碑电视剧《少林问道》,紧接着在《绣春刀2》的彩蛋和《建军大业》里面也有精悍却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鲛珠传》中同样如此,当他扮演的郡王出现的时候,那猥琐的气质和不可一世的神态让我很自然地认为这可能会是电影中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角色,虽然只是客串出演,但也许会成为线索式的人物,或者是幕后BOSS之类的,可惜我想错了,不到两分钟之后,他就被真正的大反派任达华戳在墙上,死状很惨,我还抱有幻想,周一围这角色就这么死了?演技这么好的演员会就打了这么个惨兮兮的酱油?也许在后面会复活?看来是我多想了,电影中演技最好的一个角色再也没有活过来,哦不对,他应该不是最惨的,还有王迅,只怕不看结尾的字幕,没人能认出来那个老猿人就是大松鼠扮演的吧,两位友情出演的惨到一块去了。
之所以先夸周一围,是因为这电影除了他之外,似乎也再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
《鲛珠传》不是烂片,但很平庸,而且是那种靠近烂的平庸,这使得电影上映之后注定口碑不会太好,如果让我用一个近期几部大IP电影的维度来衡量质量的话,我会这样比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鲛珠传》<《悟空传》,虽然这三部都没好到哪去,但《鲛珠传》比同档期的另一部争议很大的电影确实要高明一些,至少能够完完整整给你讲明白一个故事,而隔壁的片子,没看过原著和电视剧的人,只怕是故事都看不懂的。
《鲛珠传》改编自小说《九州天空城》,我没看过这部作品,但看上映前的争论也有抄袭一说,今天的文章还是抛开这件事情不谈,只说《鲛珠传》这部电影本身,毕竟导演说故事是原创的,但可惜实在不够好看,就是完全的夺宝升级打怪挑战BOSS的套路,主角有一段隐秘的身世,和女主角不打不相识,有一个身世显赫加入队伍的三脚猫队友,再来上一只萌宠,就这种故事套路,二十年前的国产电视剧中只怕就可以看到了,但是若干年后的今天还是有投资方愿意花大价钱,拍这样一部所谓的关于爱和勇气的故事,但大多数的观众只怕套路掌握的比编剧还深,再加上偏暗的3D效果,只能看的昏昏欲睡了。
还有鸥咔这个角色,按理说不应该对一个卡通角色这么较真,但无论是在海报还是在宣传上,这个小萌宠都是主打的对象,一开始我以为它在电影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没想到的是除了出来卖个萌放个屁变成圆球打击一下敌人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作用。哦对了,结尾处为了王大陆挡了一次伤害,但观众们看的也是不痛不痒,因为对这个小东西毫无感情。其实也能理解,加入这么一个萌宠进可走东方玄幻风,后可走《捉妖记》全年龄欢乐风,可惜人家那胡巴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人物,但这个鸥咔完全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只能让观众感到失望。
片中演员们的表演整体也平平淡淡,并无什么亮眼之处,尤其是男主王大陆,在《我的少女时代》之后其实一直没有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靠着《极限挑战》和《高能少年团》几档综艺积累起来了一些人气,再加上“嘴大吃小孩”这个梗,突然就跻身到了一线行列,但事实上演技还值得商榷,尤其是在这部电影中,不仅演的就像王大陆他本人,并无什么特色,而且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说台词实在很难受。王大陆的长处是可以把角色吊儿郎当的样子诠释的比较好,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也就只能继续在电影中卖“嘴大”这个梗了。想起这几天同步播映的网剧《鬼吹灯之牧野诡事》,王大陆也是男主,如果把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合到一起,说王大陆演的是同一个人只怕都有人相信,可见他还真的需要多去拓展新的表演空间。
同样令人失望的还有其他几位演员,比如张天爱,《太子妃升职记》那一段时间实在惊艳,其实一直很看好她,可惜之后除了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父子雄兵》这样的作品中当当花瓶之外,一直鲜有佳作。她的平台和资源真的很好,我也见过她本人,无论是气质还是待人都没的说,但戏中的表现只能说不痛不痒,类型电影中这样的“女汉子”设置也实在太多。盛冠森从当年“键盘”蜕变成现在的皇子是个惊喜;任达华目测缺钱,最近接了很多烂角色,甚至连脸都可以看不出来;胡兵想努力演出皇帝威严的样子,但总是差一口气。
当然《鲛珠传》绝非一无是处,本片在宣传期主打的就是视觉特效,事实证明特效确实不错,现在这种IP大制作的特效基本都不差,《鲛珠传》算是这当中格外精致的作品。不过还是那个老观点,观众现在进电影院,真的只是像前几年那样,有了好的视觉效果过个眼瘾就能糊弄过去的吗?从《封神传奇》《三生三世》等大制作的口碑滑铁卢就能看出来,如果想看特效,大家宁可去看好莱坞制作,国内观众去支持国产电影,更多的还是希望可以看到扎实的剧本和故事,或者是精彩深入人心的表演,从这一点来说《鲛珠传》仍然是失败的。
《鲛珠传》的导演是杨磊,之前曾经拍出国《红色》这样的高分神剧,但是涉足电影,即使有陈嘉上这样的前辈加持,但似乎也有些迷失了自己的初衷,到底是好的内核重要还是华丽的外衣重要?也许这是每一个导演,尤其是青年导演进入到商业片领域都会面临的一个尴尬选择。慢慢来吧。
《2012》电影观后感13
《小Q》改编自《再见了,可鲁》,与日版《导盲犬小Q》源于同一个IP,它是继承了《再见了,可鲁》催泪基因的完美影改作品。
据说这是受《再见了,可鲁》原作者认可的最佳电影改编版本,想必原著党看了后也会很满意吧。
没想到在小说感动3亿亚洲读者之后,影版《小Q》又感动了全中国,从原著《再见了,可鲁》到文艺青年偏爱的《导盲犬小Q》,这部港产的《小Q》在竭力提出一件问题:狗狗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而人类又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关于人与导盲犬的故事,从一条奶狗小Q的视角,经历身份转变,遇见不同的主人,最后完成它的使命离去,表现了命运之波折,狗生之艰辛以及感情之坚固。
当年小女孩芷乔把小Q带回了家,芷乔和它结拜、给它玩荡秋千、送它星星灯,当然她也从未错过小Q的任何一次导盲犬训练,小女孩甚至“未持证上岗”亲自当起了小教练。
事实上,小女孩是有私心的,因为导盲犬在寄养家庭的时间只有一年,如果小Q通过考核就会被送往需要导盲犬的家庭。
但最后的那次考核出乎小姑娘意料,她的胡乱训练法并没有奏效,小Q还是完成了所有动作。
此时的小Q看着眼前的女孩,坚定了自己的责任,内心独白“对不起了小主人,我是一只导盲犬”两种无法共通感知的语言,却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狗间复杂的羁绊。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
此次小Q所做出的选择不算背叛,是使命驱动它必须成长为一只合格的导盲犬。
它不止要给小孩子带来快乐,更多的是帮助真正需要它的人。
小Q后来分配给了李先生。
李先生暴跳如雷,是个有视觉障碍的倔老头。起初他对小Q的态度是恶劣的,不按时喂它狗粮带它上厕所,还一通抱怨:一天拉五次,上个厕所都让人帮,你要怎么帮我呢?
在李先生眼中“铲屎铲尿”不是属于他的新生活,他甚至还有了把小Q扫地出门的想法。
小Q可能不理解人类的世界,但它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李先生。但李先生一度认为,他没的选,但小Q可以选,它可以过更好的生活,遇到比他好的主人。
李先生无法接受生命中平白无故出现的小生命,小Q似乎早已做好了准备。
虽然每一阶段的成长环境不同,但每段生命中的使命都是与生俱来的。正如影片所表现的:除了负责引路,照顾主人的安全,最主要的还是要帮主人找到新的生活。
狗狗能告诉我们怎样去爱,教人类活在当下、珍惜当下、不要沉湎于过去或未来。
李先生的妹妹李宝儿曾一语道破他的心结,一直以来他不是不满意徒弟们,不是他们做不到标准, 而是连你都找不回自己。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要与自己和解,能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
这也是《小Q》与普通“狗片”不一样的.地方,它由小Q成长环境的变化,上升到“人”的态度,由一位即将失明的边缘人群,上升到对特殊群体的观察和反思。
不过让一个成年人接受和面对真正的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只有他尝到了这件事给他到来的便利和快感时,才会敞开心扉。
那么李先生第一次接受小Q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小Q第一次带他出门,拯救了险些被汽车撞到的李先生。
这段生命插曲,让李先生发现,在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上,竟然还有令他牵挂的事物。
相信《小Q》对心理修复、家庭关系缓和、盲人对生活态度的转变同样让人热泪盈眶。
在影片后半段,李先生要去国外治病,故意用球把小Q支开,让憋了一肚子的苦水宣泄出来。尤其是李先生的那句:
等它回头发现我走了 会不会生我气。
戳中内心的最后一层防线,我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因为现实原因不得不暂时放弃内心所爱。
成为导盲犬是这些特殊工作犬的选择,而不是任务。
正因如此,这些导盲犬才有了充分的理由赖在主人身边,影片的致敬意味已经足够鲜明了。
在全国约有1700万盲人,而导盲犬却不到200只,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导盲犬群体和盲人群体的希望,对于那些身边有盲人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希望。
但对于社会上的很多人来说,还是第一次听说导盲犬,从来没见过导盲犬,甚至当今社会上还有很多抵制和排斥导盲犬的不和谐声音。
比如:盲人携导盲犬出行时常在公共场所遭到拒绝。
《小Q》就是现阶段推动全社会支持导盲犬的重要一步,影片呼吁大家愿意与导盲犬同行,影片不仅存在科普意义,也呼吁更多人了解导盲犬,关注导盲犬,推动导盲犬事业发展,推动社会普及度。
《小Q》算得上是一部惊喜之作,我相信低迷已久的市场会给有共情的现实题材电影以正向的回馈。
更重要的是,在“狗片”市场降温明显的当下,又找到了一个更细分的市场“导盲犬”,让观众看到忠诚与爱,以及社会现实的启示。
影片虽然因诸多原因两次调档,但相信《小Q》值得观众期待。
《2012》电影观后感14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画花香两岸……”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我的祖国》自然会想到70年代,在团场露天影院看电影的场景,《上甘岭》《卖花姑娘》以及百看不厌的《地道战》带我们进入了那魂牵梦萦的艰苦年代。
我的家在新疆农二师25团,那是个濒临博斯腾湖的小团场,近4千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垦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塞外江南,用无私的奉献书写着团场翻天覆地的新篇章。70年代末团场并不富裕,全团工人走农业集体经济职工挣工资,人们的生活水品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让人们的业余生活过得有意义。团场修建了当时最好的露天影院,添置了能放宽荧幕的放影机,当时我们是头一次看到这么清晰的电影,感觉真爽。虽然要自己搬凳子看,我们也乐意。每到团场晚上放好电影,就会在老团部商店的大黑板上,提前写上海报,周围公社的村民也会成群结队,步行20—30公里到团场看电影,晚上举着火把回家,夜晚的路上欢呼声,口哨声汇成一片,团场的夜晚成了不夜城,凡是经历过那一时代的人一定会记忆犹新,那是大家难也割舍的情怀。那时看一场电影大人一角钱,小孩子才5分钱。团场的一个老革命的儿子吴哑巴在电影院负责收票。别看他不会说话,可对待工作绝不马虎,不会让一个蹭票的家伙漏网。那时我们小孩子没有娱乐活动,只是盼着天早点黑,拿着自家的.凳子到影院提前去占位子,遇到好电影去晚的人只有买站票,挤在一起好是热闹。看电影成为当时团场职工最期盼的娱乐活动。放正式影片之前都会放两三集《新闻简报》人们可以边看简报边了解国家大事。当时看电影在我们这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的又搂又抱”通过看电影我们了解了外边的世界,和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感觉电影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一起谈论电影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朝鲜的一部《卖花姑娘》让我头一次听到团场的影院里哭声一片,那种对穷人的可伶对剥削者的痛恨成了共勉。看完朝鲜电影《摘苹果的时候》团场就出了一个小插曲。有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对女主角产生爱慕,多次给朝鲜演员写求爱信都被无情的退回原址。这一事件被当时传为笑柄。想想如果这事放在现在可能会成就一段跨国恋情。电影《三笑》创出了一晚上放映两场,场场爆满的记录。越剧电影《红楼梦》也是挤得水泄不通,一群“上海鸭子”也跟着唱起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虽然我们都听不懂,但是觉得那曲调挺优美的。看电影、谈演员、学唱样板戏成为当时的时尚,团场的大喇叭一放歌曲,总会有一群人学唱,为此团场成立了宣传队,有的唱的像模像样还有歌唱家风范,可惜缺少伯乐,一些乡土歌唱家就这样被埋没了。记得有一年夏天看电影《报童》那是孩子们的最爱。天阴沉沉的为了防雨我们带了一大块塑料布。开始的雨不大,等电影演到一半时瓢泼大雨倾泻而下,我们的雨布都失去了作用,个个都成了落汤鸡,雨水顺着头发往下流。电影也暂时不放了,一些人都淌着没过脚面的雨水,连滚带爬往家里一路狂奔。我们可是坚持到底冒雨把电影看完,感冒了好几天。由于电影院每周都有电影,我们的零花钱有限,可是我们这些电影迷,摆脱不了对电影的依赖,就打起来歪脑筋。我们发现有些大哥哥们,不买电影票每次都能看电影的秘密。原来他们是从电影院厕所的天窗上跳下来免费看电影,一些大人也参与其中。我们就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人先买票进入影院的厕所,给我们望风,趁着没人就从天窗跳下来。有的衣服挂破了、有的脚扭了。可是看电影的热情一点没有改变。后来电影院的管理员发现了把天窗堵了,也堵住了我们驿动的心。
就这样我们在团场的影院里汲取营养,在鎏金的电影长河里感受苦辣酸甜,有些老电影的台词我们都会背了,闲暇之余我们会自娱自乐“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董存瑞、张嘎子…..这些英雄形象也成为我们幼小心灵不断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团场的露天影院早已被推平消失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代它们的是电视、电脑和室内高档影剧院。我现在很少光临电影院,感觉它是年轻人的天下。虽然现在影院有现代科技做保障,看电影很享受,喝着可乐、吃着爆米花,但总觉得缺少一种味道,少了人与人间的亲情。我的血液里流淌着老一代军垦战士的基因,更怀念老军垦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的时代精神。相信每个有兵团情结的人都会怀念那段历史,都会在无数的回忆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啊!团场的露天影院,你没有留下的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你却记录了老军垦们建设团场的点点滴滴,你是兵团游子的根,你是我们放飞梦想的帆。您影响了我们一代人,伴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重新回味电影里的爱恨情仇。
《2012》电影观后感15
看的是1995年日版的。
中山美穗好美好可爱,柏原崇好帅
但是说实话,整部电影并不能说完全看懂了……一是可能与日本电影或者说岩井俊二的拍摄手法有关,因为添加了很多看起来与故事不很相关的情节,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立体,但是在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觉得整个故事有点“散”;二是电影背后所反映的日本文化,尤其是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又比较早,所以可能与我比较熟悉的我国目前的文化和我所知的日本文化的一些皮毛有比较大的差异,很多或许其他人会更有所感触的地方我却完全get不到点,电影中人物的行事方法和他们所做的选择虽然看起来很美,其他更了解日本当时文化和日本人思维的人都会觉得啊太棒了,或者是会觉得理所当然,但是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在这里就只说我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好了~
1.关于暗恋
似乎我并不曾经历过电影中这样深刻的暗恋……倒是有模模糊糊的欣赏和喜欢,但也都仅停留于此
因为名字相同,所以会不由自主的多看向她/他的方向,名字成为了他们俩最天然的羁绊。在被身边同学开玩笑的时候,或许刚开始觉得生气或是完全不在意,可是听到的多了,他的心里是不是也开始在乎线那边的那个人了呢?可是即便自己心里开始在乎开始在意,在那个时候也都会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吧?尤其是怕自己心里模糊的喜欢着的女孩知道,而且啊,他心里或许也会想“我们俩的事情为什么要被别人说”的吧?在班委在班里公开调侃这件事的时候,他气急,但也只是扑上去抓住那个多嘴男生的领子,把他压在讲桌上,故作凶狠的瞪着他,却没有真的挥起拳头,想来他心底里也是心虚的吧:有什么理由打下去呢?毕竟他说的确实没错。明明并不关心英语卷子的正确答案却还是在漆黑的车棚一点点故作认真的看好久,是想借机和女孩多呆一会吗?会不会一边看卷子努力编词来证明自己在认真看题一边觉得努力摇车脚蹬的她傻的可爱呢?放着好骑的路不走,非得要从山坡上骑车冲下来吓她一跳,是为了让她多看自己一眼对自己的印象更多一分吗?明明腿受伤了还要硬撑着去比赛,当然有自己的个性的因素影响,可是也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她在看台上吧?在写下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或许一笔一划想的却都是另外一张脸吧?故意去找生僻的没人看过的书,是不想她的名字和别人的放在一起吗?是不是觉得虽然写下的是一个名字但是也代表了自己和她两个人呢?那个经典的镜头也是柏原崇的经典电影截图:在窗边看书,显露出自己看起来最认真、最帅的线条,是意外被她看到还是故意为之呢?恐怕是后者的成分居多吧?
开始害羞,开始躲闪,开始故作冷淡地默默靠近,开始笨拙地去引起对方的关注,开始想象两个人在一起的样子,开始想象对方的每一点反应,开始想要让对方看到自己最棒的样子……或许,这时就是真的喜欢了
遗憾于没有等到最后表白的机会就不得不与她分开,于是这段感情无疾而终,暗恋终于缺少了一个转化成“明恋”的机会
2.男藤井树明明没有完全忘掉少年时期的这段感情为什么不在之后去寻找自己曾经那样心动的她了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段感情终究是只停留在了暗恋的层次上,没有真的转化为“明恋”,过去只是过去,更何况这段感情发生在国中时期,现在的她是否还是印象中的那个少女呢?恐怕很大的可能上是会有变化的甚至是极大的变化,那么去找她还有什么意义呢?其次,随着时间流逝,能不能找得到心中的那个她还是一回事,即便真的找到了,万一她不再是自己记忆中的那般美好,或者得知她出了意外已经不在世或者重病在身或者已经嫁人或有了爱人或者身在异乡甚至国外,反正就是处于了一种求而不得的遗憾之中,那么这样的结果是否要好于现在因为不知而存有美好的记忆和对于她在世界上另一个可能离我很近的角落幸福生活的希望呢?另外,没有完全忘掉并不意味着就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在与博子交往的过程中,他也是真的爱上了这个女孩才会想要和她一生一世的吧
3.博子是女藤井树的替代品吗?
我其实并不觉得是这样。容貌上的相似,当然很可能是初见时男藤井树就会更加关注博子的主要原因,可是如果能继续走下去,一定是在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被她的性格和人品所吸引,进而觉得这个人就是自己想要与之共度终生的人才会决定向她求婚并订婚的吧。只靠一张脸,其他什么都不管,就决定我要和这个人一辈子生活在一起,怎么想也都是不可能的吧?而且从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博子和女藤井树两个人之间在性格和处事方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博子温柔同时也有些小执拗,而女藤井树虽然也很温柔,但是并没有到博子的程度而且似乎更加外向和活泼,两个人的确在容貌上非常相似,但也仅此而已
开心、振奋于片尾博子向着雪中的深山喊出“你好吗?我很好”,这意味着她在向离开已久的爱人告别,同时准备好迎接属于自己的下一段人生。虽然仍然思念已经离世的爱人,但是却也只会停留在思念的程度上而已,逝者已矣,生者还要好好活下去
也正是因为看懂了博子心底的这一层想法,秋叶才会在她背后对她投以鼓励、释怀又开心的笑吧
你好吗?
我很好。
祝福对方,告别过去,迎接崭新未来。
-
- 有个性的自我介绍
-
2024-04-04 02:56:47
-
- 毕业晚会的主持词结束语
-
2024-03-27 14:53:30
-
- 学校建议书
-
2024-03-27 14:50:43
-
- 换届大会主持稿
-
2024-03-27 14:47:57
-
- 土地租赁合同协议
-
2024-03-27 14:45:10
-
- 初二的日记
-
2024-03-27 14:42:24
-
- 中考优秀作文
-
2024-03-27 14:39:37
-
-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
-
2024-03-27 14:36:51
-
- 年味高一作文
-
2024-03-27 14:34:04
-
- 试用期劳动合同
-
2024-03-27 14:31:18
-
- 将相和的说课稿
-
2024-03-27 14:28:31
-
- 远离手机倡议书
-
2024-03-27 14:25:45
-
- 高中端午节作文
-
2024-03-27 14:22:58
-
- 中考半命题作文
-
2024-03-27 14:20:13
-
- 优秀中考作文
-
2024-03-27 14:17:25
-
- 窃读记说课稿
-
2024-03-27 14:14:39
-
- 员工安全培训心得体会
-
2024-03-27 14:11:52
-
- 记叙文作文
-
2024-03-27 14:09:06
-
- 个人简历自我鉴定
-
2024-03-27 14:06:19
-
- 小学学生学习计划
-
2024-03-27 14: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