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_芙蓉楼送辛渐原文阅读*_作者王昌龄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_芙蓉楼送辛渐原文阅读*_作者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
[前言]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翻译]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清玉洁、坚持*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第2篇: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
作品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满江。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作品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心玉壶,坚守信念!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描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州,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格。全诗即景生情,构思精巧,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h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
”一片*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吕龄取用”*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姚崇《*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心”、”玉壶”、”心若怀*”、”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创作背景: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诗擅长七绝,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边塞诗很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以上这篇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_芙蓉楼送辛渐的意思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唐诗,诗词尽在:诗句大全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第3篇: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之一,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芙蓉楼送辛渐!欢迎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相关文章:
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鉴赏
2.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图
4.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5.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6.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教学设计
7.《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赏析
8.王昌龄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第4篇: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一首《芙蓉楼送辛渐》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下面整理了《芙蓉楼送辛渐》的原文及赏析等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清玉洁、坚持*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清玉洁之感。
“一片*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姚崇《*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心”、”玉壶”、”心若怀*”、”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相关文章:
第5篇: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赏析二
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清玉洁、坚持*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相关文章:
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唐诗鉴赏
2.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唐诗赏析
3.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4.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5.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鉴赏
6.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图
7.《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赏析
8.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第6篇: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第二首写第一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四周一片寂静,对着寒冷江天,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
注释
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⑵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⑶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⑷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⑸*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句,比喻心地纯洁。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也是以“玉壶*”比喻清白的*守。唐人有时也以此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壶之德也”。
⑹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⑺高楼:指芙蓉楼。
创作背景
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诗人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
- 古诗《春日》原文附赏析
-
2024-04-06 03:13:10
-
-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赏析
-
2024-04-06 03:10:24
-
- 舒婷《神女峰》诗歌赏析
-
2024-04-06 03:07:38
-
- 古诗《鸟鸣涧》原文及赏析
-
2024-04-06 03:04:52
-
- 关于黄河的古诗25句
-
2024-04-06 03:02:05
-
- 岑参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
2024-04-06 02:59:18
-
- 根据古诗猜谜语
-
2024-04-06 02:56:32
-
- 关于杭州的古诗
-
2024-04-06 02:53:45
-
- 《李凭箜篌引》古诗翻译
-
2024-04-06 02:50:59
-
- 关于大雪纷飞的古诗
-
2024-04-06 02:48:13
-
- 诗意优美的句子
-
2024-04-06 02:45:26
-
- 伤感悲伤的古诗
-
2024-04-06 02:42:40
-
- 中秋节诗词精选大全
-
2024-04-06 02:39:53
-
- 赞美元宵节的诗
-
2024-04-06 02:37:07
-
-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
2024-04-06 02:34:20
-
- 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
-
2024-04-06 02:31:34
-
- 《观永乐公主入番》全诗翻译及赏析
-
2024-04-06 02:28:48
-
- 有关海子经典的诗
-
2024-04-06 02:26:01
-
- 关于鸟的古诗大全
-
2024-04-06 02:23:15
-
- 关于感恩诗的句大全
-
2024-04-06 02: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