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的诗意_作者王昌龄
古诗出塞的诗意_作者王昌龄
导语:《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此乃其一。这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欢迎阅读。
古诗原文:
古诗诗意: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山。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第2篇:古诗出塞的诗意_作者王昌龄
<出塞>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
[前言]
<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卫青和飞将*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队翻过*山。
*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北方的屏障。
[翻译]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山。
[赏析]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的这种和平愿望。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第3篇:王昌龄的诗出塞
这首诗《出塞》,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感受一下王昌龄笔下的边塞诗的气势。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卫青和飞将*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队翻过*山。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第4篇:古诗王昌龄出塞的含义
《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的古诗,,为诗人王昌龄所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诗篇。
出塞:远出边塞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原文】
【注释】
①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的镇关大将李广。
②胡马:指敌人的*队。
③度:越过。
④*山: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山脉。
【译文一】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山。
【译文二】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山。
【赏析】
明月下的边关,总容易与秦代筑关卫胡、汉代的汉胡战争等历史事件联想起来,因此当诗人看到明月边关时,胸中感慨万千:在边关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然而生还的将士却有几人?希望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了吧!诗人一语道出了千万人的愿望与心声。
强烈的现实感,深远的历史感,使全诗显得分外凝重而深沉。诗人将诗歌置于深广的时空背景中,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第5篇: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
【年代】:
唐
【内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
【作者】: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的地方。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
*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独指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第6篇:出塞王昌龄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卫青和飞将*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队翻过*山。
诗人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文学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
- 放风筝的古诗
-
2024-04-06 04:39:06
-
- 以冬天里的春天为题的诗歌
-
2024-04-06 04:36:20
-
-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
2024-04-06 04:33:34
-
- 朱熹《春日》古诗翻译赏析
-
2024-04-06 04:30:48
-
- 描述放风筝的古诗[新版]
-
2024-04-06 04:28:01
-
- 李白写的春天的古诗
-
2024-04-06 04:25:15
-
- 《使至塞上》古诗赏析及注释
-
2024-04-06 04:22:30
-
- 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
-
2024-04-06 04:19:43
-
- 《山居秋暝》全诗翻译赏析
-
2024-04-06 04:16:56
-
- 题都城南庄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
2024-04-06 04:14:10
-
- 表白的古诗
-
2024-04-06 04:11:24
-
- 诗中有鸟字的古诗名句
-
2024-04-06 04:08:38
-
- 关于夏天的古诗大全
-
2024-04-06 04:05:51
-
- 描写爱情的现代诗
-
2024-04-06 04:03:05
-
- [骆宾王的诗有哪些]骆宾王的诗有哪些
-
2024-04-06 04:00:18
-
- 《采莲子菡萏香连十顷陂》古诗
-
2024-04-06 03:57:32
-
- 《赠别两首》古诗译文及赏析
-
2024-04-06 03:54:45
-
- 珍惜时间的古诗句50句
-
2024-04-06 03:51:59
-
- 赞美小草的古诗
-
2024-04-06 03:49:12
-
- 古诗《江南逢李龟年》原文附赏析
-
2024-04-06 03:46:26